当前位置: 主页 > 新闻动态 >

激光测距传感器在轨道交通方面的应用有哪些呢?


时间:2025-11-26 21:11

激光测距传感器凭借其高精度、高速度和非接触测量的特点,在轨道交通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。其应用贯穿了车辆生产、日常运营、维护保养和安全监控等多个环节。

以下是激光测距传感器在轨道交通方面的主要应用,分为几个大类进行说明:

一、 列车运行与控制保障类

这类应用直接关系到列车的安全、高效运行。

1.障碍物检测

1.应用场景:安装在列车车头,用于实时扫描轨道前方的区域。

2.工作原理:通过激光束扫描,构建前方区域的轮廓图,当检测到超出预设轮廓的障碍物(如落石、闯入的人员或车辆)时,系统会立即向司机发出警报或触发紧急制动。

3.优势:相比传统视频监控,受天气(非极端天气)、光线影响较小,测距精确,响应速度快。

2.防撞预警系统

1.应用场景:主要用于调车场、维修基地或工程车辆上,防止列车或车辆之间发生碰撞。

2.工作原理:测量本车与前方车辆或固定目标的距离,当距离小于安全阈值时发出警告。

3.列车精确停车

1.应用场景:应用于全自动运行的无人驾驶地铁或APM(旅客自动捷运系统)。

2.工作原理:在站台特定位置安装激光测距传感器,测量列车停车时与参考点的距离,并将数据反馈给列车控制系统,实现厘米级的精确停靠,确保车门与安全门准确对齐。

二、 基础设施检测与维护类

这类应用用于保障轨道及其周边设施的状态良好。

1.接触网检测

1.应用场景:安装在检测车或运营列车的车顶,用于监测电力机车的架空接触网。

2.工作原理:

1.导线高度和拉出值测量:精确测量接触网导线距轨面的高度以及其横向位置,确保其在规定范围内。

2.磨耗检测:通过高频率的扫描,可以构建接触网导线的三维轮廓,精确计算其磨耗情况,预测其寿命,指导更换和维修。

3.优势:替代了传统人工测量,效率极高,且能在列车运行状态下完成,不影响正常运营。

2.轨道几何参数检测

1.应用场景:安装在综合检测列车上。

2.工作原理:与其他传感器(如惯性导航系统)结合,通过测量传感器到钢轨特定点的距离,来计算出轨距、水平、高低、方向等关键几何参数,确保轨道平顺,保障行车安全和舒适性。

3.隧道限界与形变监测

1.应用场景:安装在检测车上,定期对隧道内部进行扫描。

2.工作原理:使用激光雷达对隧道内壁进行高速扫描,生成隧道的三维点云模型。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模型,可以及时发现隧道结构的收敛、沉降、剥落等形变,确保隧道结构安全,防止列车与隧道内壁发生刮碰。

4.站台间隙监测

1.应用场景:安装在站台边缘,测量列车与站台之间的缝隙。

2.工作原理:定期扫描,监测缝隙宽度是否在安全范围内,防止乘客踏空,尤其对于轮椅和婴儿车非常重要。

三、 车辆制造与维护类

这类应用主要在车辆的生产和维修基地。

1.车辆轮廓尺寸检测

1.应用场景:在车辆制造或大修后,对车体的关键尺寸进行检测。

2.工作原理:通过多个激光测距传感器或激光扫描仪,快速获取车体的三维轮廓,与设计模型进行比对,确保制造精度。

2.车轮尺寸与磨耗检测

1.应用场景:在车辆入库时,通过安装在轨道旁的检测系统。

2.工作原理:当列车匀速通过检测区时,激光传感器会快速扫描车轮踏面和轮缘的轮廓,精确测量轮缘厚度、高度、轮径等参数,判断磨耗是否超限,实现不停车检测,大大提高了检修效率。

总结

应用领域 具体应用 核心价值
运行安全 障碍物检测、防撞预警 主动安全,预防事故
运营效率 精确停车、站台间隙监测 提升自动化水平,保障乘客上下车安全与效率
基础设施维护 接触网检测、轨道检测、隧道监测 实现“预防性维护”,降低维护成本,保障线路畅通
车辆维护 车轮检测、车体轮廓检测 自动化、高精度检测,提高维修质量和效率

总而言之,激光测距传感器作为先进的“感知器官”,正在帮助轨道交通系统变得更加安全、智能、高效和可靠。随着技术的发展,其应用范围和精度还将进一步拓展和提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