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主页 > 新闻动态 >

为什么普通的活套扫描仪在检测钛材的时候会出现困难呢?


时间:2025-08-22 20:49

简单来说,核心原因在于:钛材在高温下的低发射率和特殊的氧化行为,干扰了扫描仪最依赖的辐射能量信号。

下面我们从原理和特性两个方面进行详细分解:

一、 活套扫描仪的工作原理

活套扫描仪本质上是一种红外测温仪和位置检测器的结合体。它的核心任务是:

1.测温:通过检测轧件表面发出的红外辐射能量,非接触地测量其温度。

2.成像/定位:通过扫描(摆动或旋转镜片),在检测区域内形成一条或多条扫描线,通过识别轧件(高温亮带)与背景(低温暗区)的强烈对比度,来确定活套的高度和形状。

其工作严重依赖于一个稳定的假设:被测物体的表面辐射率(Emissivity)是已知且相对稳定的。 辐射率是物体表面将热能转化为辐射能的能力,理想黑体的辐射率为1.0,实际材料都小于1.0。

二、 钛材的特性带来的具体挑战

钛材的以下几个特性与上述工作原理直接冲突:

1. 低且多变的表面辐射率 (Lw and Variable Emissivity)

问题:钛及其合金在热轧常见的高温范围内(800°C - 1200°C),其本身的光洁表面辐射率非常低(可能低至0.3-0.4,而普通钢材在氧化后可达0.8以上)。这意味着在相同的真实温度下,钛材发出的红外辐射能量远低于钢材。

后果:扫描仪接收到微弱的辐射信号,会错误地判断钛材的温度远低于其实际温度。一个在1100°C的钛材,在扫描仪看来可能只有800°C甚至更低。这会导致扫描仪无法将其与 cler 的背景(如辊道)清晰区分开来,从而&ldqu;看不见&rdqu;或&ldqu;看错&rdqu;活套。

2. 动态变化且不均匀的氧化层 (Dynamic and Nn-unifrm xide Layer)

问题:这是最棘手的问题。钛在高温下会氧化,形成氧化钛(Ti₂)薄膜。但这层氧化膜:

不均匀:氧化膜的厚度和成分在材料表面各处可能不同,导致其辐射率也处处不同。

动态变化:在轧制过程中,氧化皮会形成、剥落、再形成。剥落处的辐射率会瞬间变回金属本体的低值,而氧化层较厚的地方辐射率则较高。

后果:扫描仪扫描到的不是一个均匀的&ldqu;亮带&rdqu;,而是一个明暗不断变化、斑驳不堪的图案。这使得扫描仪算法难以准确识别出活套的清晰、连续边缘,导致位置检测跳动、不稳定甚至完全失效。

3. 对温度的极端敏感性

问题:钛材的轧制温度窗口非常窄。温度过低会导致加工困难并可能产生裂纹;温度过高则会导致晶粒粗大和过度氧化。

后果:由于扫描仪测温严重失准,操作人员无法依赖其读数来精确控制轧制温度,这进一步增加了工艺难度,并凸显了扫描仪在钛材应用中的不可靠性。

4. 潜在的”透明“错觉

在某些特定波长下,非常薄的氧化钛薄膜可能呈现出一定的半透明特性。这意味着扫描仪探测到的辐射可能一部分来自氧化层本身,一部分来自下层更亮的金属钛,这进一步加剧了温度测量的混乱和不确定性。

总结与对比

为了更直观理解,我们可以做一个对比:

特性 普通钢材(如碳钢) 钛材 对扫描仪的影响
辐射率 较高(氧化后可达0.8+),且相对稳定 很低(0.3-0.5),且变化剧烈 钛材:信号弱,测温严重偏低,对比度差
氧化层 厚实、稳定、附着性好,辐射率均匀 薄、不均匀、易剥落、动态变化 钛材:表面亮度斑驳不定,边缘无法识别
轧制温度 窗口较宽,容错性较高 窗口极窄,要求精确控制 钛材:失准的温度读数失去工艺指导意义

尽管困难,但并不意味着完全无法使用。业界通常会尝试以下方法来改善检测效果:

采用莫顿低温型的活套扫描仪MSE-LP600,即使在很小的热辐射量也能精准的对钛材活套进行检测。

总而言之,钛材低而不稳的辐射率和难以捉摸的氧化行为,使得依赖辐射能量进行检测的传统活套扫描仪遭遇了巨大的挑战,这是其物理本质与测量原理之间的根本性矛盾所导致的。